手机
预览

【原编】方方:揭开残酷现实,然后呢?

2020-02-28 佳音小编 综合整理
images.jpeg


武汉爆发疫情以来,这座城市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持续两个多月的疫情,城市中的人们经历了太多的悲痛和焦灼。也许正是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内心的煎熬和期盼黎明的热切心理之下,武汉作家方方拿起了笔。她安顿心灵,从正月初一,即开始写作《武汉封城日记》。


此后,这篇长达5万多字的日记,在社交媒体中广为传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标点,似乎都能直指人心,产生共鸣。


身为作家,方方选择“以笔抗疫”,用文字记述疫情下真实的所思所想。正如方方所说:“对于因疫情隔离在家里的人,文学在此时显得很无力。但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和自己的想法,却是很重要的。”


01

方方和她的日记


方方,本名汪芳,祖籍江西省彭泽县,1955年生于江苏南京,成长于湖北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过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2007-2018年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1987年,方方发表中篇小说《风景》引起极大反响,被批评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并因此成为中国“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还有:长篇《水在时间之下》、《软埋》,中篇《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琴断口》《万箭穿心》等。其中《万箭穿心》讲述了底层女人李宝莉的苦命和坚忍;在2012年荣获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豆瓣评分8.6,曾提名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


方方电影.jpeg

方方小说改编的电影


方方为人所称道不仅是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多次获奖;更有她作为作家的行事和人格。


人们用率真来形容她,刊于2006年《学习月刊》上对她的专访这样说,“虽然方方的文笔是冷峻的,思想是深刻的,但其为人与作文的骨子里始终浸透着‘率真’的本性。”2007年,她在苏州大学进行以“我写小说:从内心出发”为题的演讲,由此可见她坦诚率真的内心。


2015年4月18日,作为湖北作协主席,在微博发表《我的质疑书》,剑指“文艺界的腐败”,实名举报湖北某获鲁奖诗人职称晋升过程中涉嫌违规操作,并明确点名:我质疑的对象是湖北省人社厅。


方方质疑书.jpeg

方方发表《我的质疑书》


2017年,她在《软埋》获奖访谈中说到:“一个作家所能做的,就是能够还原一段生活,尽可能还原当时发生的事情,还原当时的生活形态,还原当时的人所经历过什么,他们经历过程中间的心理感受,我只是尽量来还原一段生活。”


她2010年1月注册新浪微博,11年只发了2条之后,从2012年开始坚持发微博,记录各种经历和事件,到如今总共有6703条微博,平均每天2条微博。了解她的想法和坚持记录的习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能坚持写“封城日记”了。


截屏2020-02-28上午11.15.22.png

方方的微博


疫情爆发以来,武汉这座城市承受着太多的困境和压力,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而作为作家的方方,选择用她的笔,进行思想和心灵的梳理与重整。以下是她的日记节选:


我很想夸一下武汉的年轻人。有几万青年志愿者在疫情前线奔忙。纯粹都是自愿服务,他们以微信群的方式组织起来,做什么的都有。相当了不起!以前我们常常担心年轻人会变得越来越功利。这个时候,看着朝气蓬勃的他们,心想,我们这些老家伙瞎担心什么呀!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与它相匹配的人,年长者不必杞人忧天。昨晚,陈村传我一个视频,是武汉一个年轻人拍下封城后每一天每一天的事。连续拍了好多天,我一口气看完。真好。以后有机会见到这小伙子,一定送他几本我的书,以表达我的敬意。还要告诉他,在某个寒冷而忧伤的夜晚,他的视频鼓励了我。(封城日记,2020年2月2日)


专家原说拐点可能在元宵出现。现在看来,它不会来了。昨天来的是李文亮死讯,今天来的却是:还要再关14天。唉,那些没有置身在武汉的人是不会明白的,我们内心所受伤害,远不只是关在家里不能出来这一件事。武汉人是多么需要安抚和宣泄。这就是为什么李文亮之死,让整个武汉人都肝胆寸断?让他们想要狂哭大喊?因为,人们觉得李文亮就是与自己一样的人,就是自己中的一员,就是困在家中的自己。(封城日记,2020年2月7日)


今天还学到一个词:“流氓病毒”。……其实流氓的何止是病毒。那些草菅人命,不在乎百姓死活的人;那些以捐赠之名弄到物质,然后倒手在网上叫卖的人;那些故意在电梯里喷口水、在邻家大门把手上吐唾液的人;那些半道拦劫医院采购的急需医疗用品的人;当然,还有那些四处造谣构陷的人。常识告诉我们,只要人在,那些病毒就永远都在。是呀,社会生活也一样,只要有人,那些病毒人(亦即脑残者)也同样在。(封城日记,2020年2月15日)


小说更宽阔地表达着一种人情和关怀。有时候会像老母鸡一样,护着那些被历史遗弃的人事,被前进的社会冷落的生命。陪伴他们,温暖他们,鼓舞他们。更或许,小说自己会呈现与他们同命相怜的气息,也需要他们的陪伴、温暖与鼓舞。这世上的强人或是胜者,经常是不介意文学的,他们更多的时候拿文学当点缀、当花环,但弱者们,却经常拿小说当了自己生命中的一盏灯,水中的一根救命稻草,垂死时的救命恩人。(封城日记,2020年2月17日)


在这瘟疫猖獗的日子里,在这漫长的封城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想,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命这么苦啊!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总是灾难深重?想到这一切,我只有祈祷,祈求在大灾大难之后,中国会有一个清平的世界……但愿。


字字深情,句句真切。“如果因染疫而死,那无异于‘他杀’,我是于心不甘的!”这该是多少武汉人的想法?! (封城日记,2020年2月20日)


……


Clipboard05_1079.jpg



02

探寻真相与出路


方方的日记,笔触犀利,用语大胆,让人读来脊背有阵阵凉意。她文字中呈现出的,是和大众媒体所渲染的不一样的视角。她在媒体都在渲染悲情时拷问人性,赞扬奉献时关怀个体,文饰现实时揭露真相……


很多人开始不吝赞美,认为她是“作家的良心,民族的希望。”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欣赏她的做法,理解她的意图。很多人也质疑她的努力,认为这种揭露给人造成了不安和恐慌,对于疫情下本以如惊弓之鸟的大众徒增烦恼;也有人认为她只是揭露,却没提供出路,让人陷入绝望的情绪中,不如一开始就让大家在“岁月静好”中安歇。


其实,方方所做的,只是尽到一个作家应尽的责任,或者只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良知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呈现真相,表达自我。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就应肩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作家的本分不就是描绘现实,呈现真相,启迪人对生活的反思吗?假如有人因为尽了这样的本分,而被误解为给人造成惶恐与不安,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啊;也有些基督徒知识分子,因为她揭露现实、无法提供出路就否定她的做法,更是让人寒心。


其实,方方所做的,不过是尽一个作家的本分,不能将其捧上天,也不能贬到地。事实上,方方自己也深知在疫情的灾难面前,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她忠于自己的文字和内心,这就足够令人感佩!


方方-8-600x397.jpg


以基督徒的视角来看,方方、以及一切有独立思考和担当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所思和言说,显明了上帝的普遍恩典,使用上帝赋予的恩赐尽到各人的本分,唤醒更多人认识并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但文学和艺术本身,并无法承担救赎,优质的文艺作品,只是引发反思、探寻出路,但无法带我们进入彼岸。


正如神学家巴文克在其《我们合理的信仰》一书中所言,“艺术不能填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不能将彼岸的异象变成此岸的现实世界。它能把遥远迦南美地的荣耀展现给我们,却不能引我们进入那片圣地,成为该地的公民。”


但同时,巴文克认为艺术仍然是有极大的价值。我们不能因为艺术没有带我们进入彼岸的“途径价值”,就否认它的“指引价值”。普遍恩典虽然不能让人得救,但它在理智和道德上预备人心、遏制罪恶、引人反省,为福音铺路,使人更倾向于接受福音。艺术本身的价值仍在那里,如果用得合宜,仍是荣耀神的,因为一切美善的恩赐都是由神而来。(参 《雅各书》1:17)


其实,指示到达彼岸的道路,恰恰是我们基督徒应尽的本分,“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书3:15)


在疫情的阴影下,残酷现实的大幕被逐渐揭开,我们不应该抱怨催人梦醒的吹哨人,更应该反思自己:我们的信仰能否通过我们的话语、行为和公共关怀意识,给人提供真实的可触摸的出路?


20200125001422.jpg



03

“国际正义人士”


方方,坚守自己作为作家的道义和良心,而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都如沧海一粟,但若都拥有善良、正直的心,便依然能发光发热,温暖一方寸土。


历史上,有许多人如方方一样,在不同的领域用自己的行动,成为那个时代的光与热。何凤山,就是其中之一。


何凤山出身贫寒,幼年父亲早亡。他在长沙雅礼大学毕业后,1929年留学德国深造。1932年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何凤山受过基督教的影响和帮助,由此成为一名低调的基督徒。


二战期间,外交官何凤山对犹太难民的庇护,让犹太人得以进入上海居住,躲避大屠杀,使犹太人历代以来都心怀感激。今天当中国面临疫情,在外华人受到歧视排挤,犹太人亦毅然站出来,彰显公义。


何凤山,联合国誉其为“中国的辛德勒”,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为何凤山建立纪念碑,碑上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


1938年至1940年,何凤山担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地利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18.5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富有同情心的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


当时,在奥地利有 50 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助他们。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就是何凤山救的。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几千份。


到1939年9月,70%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我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1.8万人。由此推算,所发签证至少是几千份。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有4000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下载.jpeg

何凤山和他签署的“生命签证”



04

后记


在疫情或其他灾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文学的力量确实是微弱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力量的弱小,就放弃自己的责任,轻看自己的呼召。方方用她的文字启迪人心,探索出路;何凤山用正义的行动,挽救了许多犹太人的生命;而当前疫情之下,还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的人和团体,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抱团取暖、传递希望,他们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正如圣经中的勉励,“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罗马书》12:17)。相信当每一个人都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最微小的事上尽责,我们或许就可以避免走太多的弯路。


16309gramercy5.jpg

参考来源:

腾讯文化 http://t.cn/A67GuGaV

美国旧金山举行何凤山“生命签证”81周年纪念活动

http://t.cn/A67GmEzb

美国犹太人组织向中国驻美使馆递交公开信声援华人群体

http://t.cn/A67GmeK2

以色利人民至今感谢这位中国人

http://t.cn/A67GmsoL

何凤山:中国的辛德勒,以色列眼中的“上帝”

http://t.cn/A67GuIri



— 完 


版权声明

佳音小编整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日佳音编辑整理 | 转载需注明出处


热播节目《因信说话》

长按识别小程序二维码

在线聆听《因信说话》精彩内容


阅读

上一篇:【原创】那么多人还在挨饿,我们还要探索太空? | 因信说话 NO.8
下一篇:【原创】疫情长久不散,教会该如何牧养和宣教?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