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预览

你所不知道的李登辉

原创  2020-07-31 基甸 网络转载

作者:基甸



7月30日,据台北荣民总医院消息,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在台北病亡,终年97岁。


而今天我们要谈的李登辉,此李非彼李。彼李是台湾前政要,此李是复旦老校长——一个选择远离庙堂、一生勉力办教育的知识分子。尽管同名同姓,但彼李大名鼎鼎,此李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数字代沟"文化剥离,生命画像何处寻回


复旦老校长李登辉



01

“复旦的保姆”


我多年前就听说过这位教育家的名字,但那是因为他是我的母校的老校长。我知道复旦校园里的“相辉堂”(曾经叫“登辉堂”),是纪念李登辉和马相伯两位老校长的。但一直到最近,我在《复旦轶事》上读到李老校长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才开始真的关注李老的生平事迹,也在网上搜出些资料看了。


李老以前曾被称为“资产阶级教育家”,但其实李老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哪里来的“资产”呢?又有人替李老抱不平,称之为“被遗忘的教育家”。但“让我爱而不受感戴(记念)”,正是李老的精神风骨。上世纪40年代复旦曾有学生有意为李校长立传,李老一口否决。他说:“Man much abler than I have left no record,why should I leave any?”——“比我能力强得多的人都没有留下记载,我为什么要留下任何记载呢?”


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李老不被我们遗忘,而且我愿意称李老为“基督徒教育家”,我认为这才名副其实。我感觉李老的一生,基督信仰的影响很明显。


1947年,学校在学生第一宿舍故址建造登辉堂,5月5日,举行42周年校庆大会暨登辉堂落成典礼。在新建的登辉堂里,李登辉校长作了他在复旦的最后一次讲演:“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



复旦大学官方网站上是这样介绍李老校长的:


李登辉(1873-1947),字腾飞,福建同安人,印尼华侨。美国耶鲁大学文学士,上海圣约翰大学名誉博士。1906年起执教复旦公学,后任教务长。1913年出任复旦公学校长,1917年任私立复旦大学校长。1918年赴南洋募得15万银元,归后在江湾购地70余亩作复旦永久校基。1920年,复旦新校在此奠基兴建,至抗战前夕,复旦已跃为中国东南颇具规模和影响的高等学府。李登辉先生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为办学理念,强调复旦人要有“团结、服务、牺牲”之精神,以上逐渐演化成为校友们时时称道的“复旦传统”和“复旦精神”。抗战中,李登辉先生滞沪,应学生之请开设上海复旦大学补习部。他高扬民族风骨,对敌伪政权坚持“三不”原则。1947年11月,因病逝于上海。李登辉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一生贡献复旦,被誉为“复旦的保姆”。




02

深受西方影响的办学理念


李登辉1899年从耶鲁毕业。他是历史上耶鲁培养出的杰出的中国人留学生之一。


这些人当中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生容闳。容闳于1847年由美国传教士布朗(Samuel S. Brown)带到耶鲁完成学业。他“回国后说服清廷的洋务派大员,获准从各地教会学校选召一百二十名小留学生,于1872年由他亲自带领去美国学习”。在此后半个世纪,有数百名中国少年通过这个“幼童留美计划”被派送到美国留学,其中到耶鲁的有二十多人,除了容闳和李登辉,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工程师詹天佑、人口学家马寅初、医学家颜福庆、女建筑家林璎等等,都是耶鲁培养出来的。这些人中有一些后来信主成为基督徒,明言自己的精神资源来自三个C——基督、孔子、苦力——的晏阳初就是其中之一。(这些耶鲁留学生基督徒当年聚会的教堂直到现在还在耶鲁校园,如今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华人教会在使用。)不过李登辉从小出身于基督徒家庭,可能在就读耶鲁之前就已经是基督徒。


李登辉于1905年回国,在上海通过基督教会的帮助,联合其他留美学人,发起成立了“海归”组织,提倡“吸收国际先进文化,改革自新,以高尚有益的娱乐锻炼身心,以图改造社会,贡献祖国”。后应聘担任复旦大学教务长、校长。


耶鲁的教育显然对李登辉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有很深刻的影响。李先生的思想和举止都非常西化。他精通英、法、德、荷兰和马来等语言,但国语不太好,据说刚回国的时候连用中文跟人交谈都有困难。他的建校理想是把复旦办成培养有才学、有责任感的人才的“中国耶鲁”。他的办学方针,深得欧美之风。他对于学术思想极其自由开放,一直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后来这成为复旦的传统,实在是复旦之幸。如今人们说起复旦的时候,经常会说复旦可能是中国最“西化”的学校,我想,这恐怕跟李老校长有点关系吧。




03

博爱舍己的教育方针


“服务、牺牲”的精神,李老不仅言传,而且以毕生的实践躬亲身教。远离仕途是李老自觉的选择。尽管李老很早就熟识孙中山(李老早年参加过同盟会),后来也是蒋介石“敬老亲贤”的座上宾,而且跟宋耀如(宋氏三姐妹的父亲,牧师)、余日章(牧师、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的证婚人)等人是老朋友,但在他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无论任何zheng/zhi势力当道,他都与之“若即若离”。


李老是一位爱教会、热心福音的基督徒。直至生命的最后,他都积极参与上海基督教会的活动,在教会也受到众人的尊敬。他认识不少外国传教士,尤其是美国传教士,并与一些传教士是好朋友。但是在教会学校闹学潮的时候,他却不顾一些宗教人士的反对,对教会学校开除的学生给予了庇护。在五四与五卅期间,复旦收留了不少这样的“野学生”,而李老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基督徒校长不该做的。复旦老校歌里有一句“政罗教网无羁绊”,这样的精神老校长是身体力行的。



李老一辈子专心办教育,生活俭朴,不置产业,虽清贫却有平安喜乐。到了晚年,李老的孩子(三男一女)先后离世。1931年师母(汤佩琳,也毕业于教会学校)也病故去世,李老成为孑然一身的孤鳏老人。但他仍然持守对上帝的信仰,靠着上帝的恩典继续奉献自己,专心服务复旦,“把学府当家庭,以学生为儿女”,荣神益人,直到归回天家(李老1947年去世)。


李老一辈子践行服务、牺牲、博爱的精神,“丢开自己私人的成功,而致力于大众的成功”。虽然也许没有人为他树碑立传,但是我相信这位基督徒教育家不会被人遗忘,他的爱心更会被上帝记念。今天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基督徒已经越来越多,其中也有有志于办教育的人(包括“海归”)。深愿当年激励李老校长的基督精神在今天加倍地感动我们。




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

‘施比受更为有福。’



- 使徒行传 20:35b -



- End -



作者简介:

基甸,基督徒,理科男,旅美成都人,“基甸聊天”主持人,业余在读神学


版权声明:

本文原载作者博客,2008年6月首发

感谢作者授权佳音发布,编辑时有改动

图片来源网络



赞赏
阅读

上一篇:《平安经》引争议,真“平安经”其实是这样的!
下一篇:新冠动摇世界?这七件事未曾改变!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