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预览

端午节,纪念一位为苗族人舍命的英国人

原创  2017-05-30 Rebekah 综合整理

端午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举办各种丰富的活动,诸如包粽子、赛龙舟。对于苗族人来说,更是如此,走寨串门吃粽粑、喝米酒,划龙舟,还有对歌跳舞。而贵州威宁的大花苗族,更有端午运动会。

 

早在1910年,地处贵州西北的大花苗族就开始了端午举办“全民运动会”的活动。运动会的内容包括田径、跳远、跳高、足球,苗民的各种生活技能竞赛等等,有时甚至吸引上万人来参加。

 1.png

这运动会的发起人正是英国传教士伯格理。伯格理原名撒母尔·波拉德(Samuel Pollard),1864年出生于英国康沃尔,天资聪颖。23岁的时候,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于1887年来到中国,作为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传教士,身兼牧师、教师和医生多重身份。经过辗转曲折的经历,他来到石门坎,并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地方。

2.png

(石门坎,这个要在五十万分之一的贵州省地图上才能标出名字的苗民小山村,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属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3.png

创立苗文,兴办学校

威宁县是贵州最西和最贫困的一个县,石门乡据威宁140公里,是最偏远的一个乡,也是当地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即便现在也依然还是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但这里是苗族之中大花苗的集中地。

 

就是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曾经却是“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这里培育了几位博士,培养出中共厅级以上干部20名。这里建了中国西南第一个邮政所,当时你在世界各地只要写上“中国石门坎”,这里可以收到你的邮件。这一切翻天覆地的改变都是因着英国传教士伯格理的到来。


伯格理最大的贡献之一要数他创立了苗文。苗族原本没有文字,先人的历史文化全凭口传,苗寨里几乎找不出一个能数数能数到两位数的人。1906年,伯格理提出创制苗文的方案,同苗族和汉族信徒一起研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结合苗族衣服上的符号花纹,创立了一套简明易学的拼音文字。这套苗文简单易学,便于掌握,非常适合当时苗族社会的文化环境。

 

有了文字,苗民们就可以读书识字了。虽然伯格理是英国人,但他自编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样的教材,开始办学校做教育。在伯格理的生涯中,传教与办教育是同时进行的。伯格理有一句话在所有苗族布道者中长期流传:“哪里有教堂,哪里就有学校。”1905年,他在石门坎创办学校,男女老少都争先报名。这是第一所苗族小学(后取名“光华小学”),该校开男女同校先河,而且中英双语教学。

4.png
5.png

苗文圣经

伯格理及其所属的循道公会,在以石门坎为中心的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围之内,建了几十座教堂,办了120多所小学校。而且还用花苗文编了《乌蒙山区平民识字课本》。这个课本专门用于那些没有进到学校读书的成年人的教育。这大大改善了当地的酗酒、早婚等旧文化,到了后期,一个男孩要追女孩,女孩都会提一个要求,就是对方必须把平民识字课本背下来,只要你背下来了,我就嫁给你。威宁县在1949年后的一次教育普查显示,当地苗族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口比例超过其他少数民族,甚至超过汉族。

端午节的特别“运动会”

说起端午运动会,这完全起于伯格理的爱好。他有两项运动特别喜欢:足球和游泳。1914年,伯格里在石门坎修建了足球场。那时,中国很多人尚不知足球为何物,而伯格里建立的足球队不仅球踢得好,而且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竞技水平。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支国家足球队中,就有两名队员来自石门坎。

6.png

由于当时苗人的性关系比较混乱,有“耍花山、宿寨房”等习俗。1910年,伯格理与教会同工商量,做了一个决定,把端午节的对歌纵情聚会改为“同乐会”。运动会即是“同乐会”的一个主要项目。“同乐会”的项目包括篮球、足球、长短跑、跳高、跳远、爬山、拔河等。此外,还有穿针比赛,缝鞋底比赛,甚至搬玉米,捡土豆比赛等贴近生活的比赛。后来,“同乐会”成了附近所有教会学校和教区的运动会。1932年,石门坎第21届运动会上,发展到有贵州、云南、湖南、四川100多支运动队参加。

 7.png

这样的辉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贵州省毕节地区参加国家和省足球比赛的队伍中,石门坎8名主力入选第一届贵州省足球队,至此,石门坎被誉为 “贵州足球摇篮”。

 

除了发展足球,伯格里还建了西南地区第一个室外游泳池,而且分了男池和女池、浅池和深池。苗族同胞习惯了一生就洗3次澡:出生时一次,死亡时一次,结婚时一次。但是,伯格理竟然在这里建了一个游泳池,提倡苗族人游泳。这大大改善了苗民的卫生状况,并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8.png
9.png

泳池遗址

建立医疗体系,培养出第一位苗族医学博士

在苗民中,一直有“崇巫尚鬼"的传统。在苗民生病后,家人往往会请来巫师而非医生。伯格理在进入苗乡后,在与当地的巫师斗争取得胜利之后,建立起了诊所。

 

伯格理的妻子是个护士,后来伯格理在石门坎教堂建立起一个简易药房,作为他妻子的行医场所。信徒们来做礼拜的同时,顺便看病拿药。伯格理原未学过医学,但他凭着自学所掌握的普通医疗卫生知识,也成了苗家人的医生。他还针对当时所流行的常见病编写了宣传手册。

10.png

麻风病人在过去是被厌弃的群体。1914年,当伯格理听说广西都督诱杀活埋麻风患者的消息时,他在报刊上愤怒地谴责。英国一个麻防组织很快与之联系并汇来一些钱。伯格理用这些钱买了粮食和布,定期发放给附近的患者。即便在伯格理去世后,这个教会对麻风病患者的道义责任一直延续了下来。很多麻风病人在接受治疗以后,就在这里过着集体生活。至今这个麻风村还在。

 

在伯格理的学生中,就出了第一位苗族医学博士吴性纯。吴性纯在拿到博士学位后,放弃城市生活回到石门坎,创办“平民医院”(其英文名就是以伯格理的名字命名的,叫“Pollard Memorial Hospital"),开展中医治疗和西医手术,办护理学校培训护士,普及农村卫生教育。

 

1915年,伤寒在石门坎爆发,许多学生都感染了。伯格理在拯救学生的过程中,不幸也被感染。在药品极为稀缺的情况下,他把有限的药物用在学生身上,自己则于1915年9月16日与世长辞,时年51岁。在安葬时,苗族同胞自发为他守墓,三天三夜唱着赞美诗不忍离去。在伯格理的墓碑上,刻有一副对联:“牧师诚为中邦良友,博士真乃上帝忠臣。”

 

伯格理离开了,在中国一个荒凉的小村里,留下了他的一个坟墓,留下了他培育出来的一代中华精英。遗憾的是,因着政治的动荡,石门坎信仰体系崩溃,如今又重新沦为贫穷和落后的地区。今天,在石门坎,伯格理的坟墓是空的。文革十年浩劫中,红卫兵把其骸骨从坟墓中挖出,羞辱一番后丢弃在荒野。伯格理为了中国人,一生全心付出、客死异乡、死后骸骨被羞辱,最后连尸首也完全献上!

11.png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约12:24-25)

 

今天,石门坎留给我们的并不只是残存的教堂和遗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复原这段历史。伯格理与石门坎的故事依然在流传,并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

参考文章及图片来源:

 1、陈浩武:石门坎的故事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4&tid=2321

 

2、在山那边——寻访伯格理牧师的福音果子(下)

http://www.methodist.org.my/2017/01/在山那边-寻访伯格理牧师的福音果子(下)/

 

3、百年前的苗族老照片

http://sanwen.net/a/eauozbo.html

 

4、“苗族救星"柏格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9419120102w1ze.html


阅读

上一篇:哈佛校长:为什么我每年会带孩子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下一篇:彼此相爱看上去是怎样的?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