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预览

【原创】如何引导孩子思考问题

原创  2017-12-09 赵荔 投稿

引导孩子探索、思考问题,而不是以肤浅、浮躁、感情用事的态度对待。

最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她上小学的女儿兴趣很广,好学新东西,可是不喜欢纵向深入地去追求知识。做母亲的有些困扰,不知如何去引导孩子。

 

其实这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方法有很多,而且都不需要家长具有高学历,知识丰富,见识广之类的条件。比如说:

 

几年前我们一家在罗马旅游,我女儿的手臂上起了一片片的疹子,太阳一晒奇痒无比。我们不知原因。我只好把自己的土法搬出来帮她医治。我用香蕉皮的里面擦女儿手臂上的疹子。擦了一次以后就不痒了,擦了两次以后疹子就没有了。女儿觉得很有意思,就问我为什么香蕉皮可以治皮肤病?我先告诉她我不知道,不过很想知道,然后对她说,你们年轻人用手机上网查信息很熟练,你去搜搜看,看有没有有关信息。没多少时候,我女儿不但明白了为什么香蕉皮可以治疗皮肤病,还增长了许多跟香蕉有关的知识,比如说香蕉头上的那个小黑疙瘩所含的钾特别多等等。

 

我最喜欢孩子们问“为什么?”而我从来都不会把答案说出来,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可以通过网络,文字资料,或问其他人。因为我总是告诉孩子:“等你找出答案以后,来讲给我听听,让我也长长知识。” 所以孩子会把弄清楚原因当成一项使命,而且当他们能给大人“上课”时,充满了激情和快乐。每次孩子找到答案以后来告诉我的时候,我都会很谦虚地认真听讲,即使我是知道答案的。表演一个认真好学的好学生,给孩子们一个榜样。如果孩子从小就一直是这样,就会养成一个刨根问底的求知习惯,在成为一个好学生的同时,还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如果孩子问:“我为什么这么早就得上床睡觉?”“我为什么不能看电视”?”我为什么不能跟小朋友出去玩儿?”这类的问题,家长也可以用“你说呢?”去反问孩子,引导孩子明白家规,了解家长做决定的理由,学会遇到问题,面对不称心的状况时首先采取思考、探究、超越表面现象深入观察的态度,而不是以肤浅、浮躁、感情用事的态度对待。

 

孩子看了书、电视、电影以后,我们都会利用一家人一起吃晚饭的时候请孩子给大家讲故事。无论孩子是否有叙述的口才和技巧,我们大人都不会去打断、纠正、或批评孩子,而是很认真地去听。利用问问题去引发孩子做进一步的解释,增加细节,锻炼叙述和表达能力。

 

家长们去学校接孩子放学回家,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中国家长的习惯。在美国,最常见的是问孩子:“How was school today?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而孩子们的回答千篇一律:“Fine.(挺好。)” 我把这称为毫无意义的对话。如果一个家长真的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就应该问孩子:“你今天在学校里学到了些什么?” 甚至更具体地问:“今天语文课老师教了些什么?”之类的。这样,孩子一定会开始在脑海里复习今天一天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东西,然后做一个总结来回答你的问题。如果孩子说,我们学了如何写描述文,家长就有机会跟进,问孩子,你们练习描述什么。如果孩子说描述人,那家长就可以请孩子示范描述一下爷爷或随便哪个身边熟悉的人。这种对话不但会很有趣,拉近亲子关系,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练习运用。

 

还有一个可以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方法是让孩子把所学到的东西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孩子在历史课上学了郑和下西洋。你就请他把这段历史画出来。为了画得准确,孩子会去更多地了解当时的人穿什么服装,什么打扮,郑和的船队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用做贸易的货物都是些什么东西等等。这样,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孩子不但会自愿地去增加学识的深度,而且会觉得很有意思。孩子画好以后,家长们一定要以鼓励、欣赏、赞扬和学习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作品。

 

什么是帮助孩子学习、做功课?是坐在孩子身边,监督他不要写错字,算错题,还是鼓励孩子学明白,然后可以做爸爸妈妈,祖父祖母的“老师”有意义和价值”?


赵荔,资深教育工作者,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天津知识分子家庭,现定居美国夏威夷。1984年赴美国读研,获文学和企业管理学两个硕士学位。在中国和美国教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有近30年的教学经验。



阅读

上一篇:【原创】孩子听不听话,关键在这里
下一篇:应对焦虑,比药物更管用的是这7句话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