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预览

8分钟发人深省的动画:子女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不要剪掉他们的翅膀

2017-05-02  网络转载

城市里的一切都是灰蒙蒙的,单调而乏味。有多少人,每天机械麻木地生活,个体的自由湮没在集体群像当中。


我们是相似的,但又是不同的。正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这个世界才充满色彩和乐趣。


动画短片《Alike 相似》讲述一位父亲试图教会自己的儿子「灰色社会」的生存法则。此片荣获了包括西班牙艺术与电影科学学院奖「戈雅奖」在内 64 项大奖。两位西班牙导演 Daniel M. Lara 个 Rafiki Cano 在这部作品上倾注了4年时间。

https://v.qq.com/x/page/r03964jebxu.html



《相似 Alike》 

导演: Rafa Cano Méndez / Daniel Martínez Lara

编剧: Rafa Cano Méndez / Daniel Martínez Lara

上映日期: 2015-11-06

片长: 8分钟

 两位西班牙导演 Daniel M. Lara 和 Rafiki Cano


这部时长8分钟,

没有一句台词的动画短片,

上映不久,

获得117个奖项提名,

斩获64项大奖。



上传到社交网站的视频更超过1200万次观看,不仅刷爆了父母的朋友圈,还引起人们对教育、对体制、对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的阵阵热议。



这部动画没有讲什么高深的道理,

展现的只是我们普普通通的生活。



影片开始,

父亲Copi帮儿子Paste装好书包,

看上去只有丁点大小,

里面装的东西可不少。

小小的书包与巨大的课本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父子一天的日常也开始了。



Paste张开双臂

兴奋地跑向父亲,

充满活力,仿佛一只

即将展翅翱翔的雏鹰。

却不曾想被突如其来的书包,

压倒在地上。



小家伙虽然被书包

压得趔趔趄趄,

但和爸爸一起走在上学的路上,

他还是兴奋异常。



周围是一个灰白的世界,

人们每天奔波忙碌其中,

脸上的表情和周围的环境一样死气沉沉,

整个世界仿佛一个精密巨大的机器,

每个人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零件,

没有个性,没有自我,

只是漫无目的地维持着生存。



然而在这灰白单调的世界中,

却突然出现了一片“绿洲”

一个不向生活屈服,

仍然坚信着自身梦想的拉琴人,

在街角奏出优雅的乐章,

虽然他的色彩与行为,

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这一下子

吸引了小家伙的目光。



他兴奋地冲到拉琴人面前,

瞪大眼睛,

模仿拉琴人的姿态,

“演奏”起来。



老爸却不为所动。

他恰当时机地出现,

递上孩子的书包,

“学校才是你该去的地方,

这个追求梦想的人,

不过是被社会抛弃的异类。”



小家伙虽然不情愿,

但还是乖乖来到学校,

从ABCD开始学起,

当他在纸上画下路上见到的拉琴人,

期待地盼望老师的夸奖,

老师却指着纸上的ABCD,

“这才是你该学习的东西。”



在学校中,

孩子被无差别地教导。

而在公司的爸爸,

同样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

哪哪都不需要个性,

我们要学会的只是

如何整齐划一地融入这个世界。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

都被磨平棱角,

慢慢褪去原本的颜色。



父亲也毫不例外,

早就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

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唯一能让他恢复本色的,

是下班接儿子,相拥的那一刻。



然而当他看到儿子

在学校“不务正业”作画

瞬间皱起了眉头。



本来嘟着小嘴等待表扬的儿子,

察觉到父亲表情的变化,

脸上挂满了委屈、失落。



日复一日,

孩子仍旧会对那个

拉着小提琴追梦人充满好奇,

却被父亲一次次无情拉走,

送往毫无个性的“工厂学校”中。



每个孩子身上

蕴藏的巨大潜能,

就这样被成人无情地磨灭了。



终于,

小家伙屈服了,

他仍然像小鹰般张开翅膀,

迎接的却不是自由,

不是父亲的怀抱,

而是如枷锁一般沉重的书包。



这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

关于体制的思考:

刚开始的时候,你痛恨它;

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

最终你会发现你不得不依靠它生存,

这就是体制化。



当孩子以飞翔的姿态接过书包,

当他以毫无创意地写法

描摹出ABCD。

是学校、家庭教育的“成功”,

也意味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被无情地完全抹杀。



爸爸似乎毫无察觉,

自己平日的行为,

其实在一点点扼杀孩子的天真

和自我感受这个世界的能力。



他眼看孩子一天天变得不快乐,

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直到偶然再次翻开孩子的作业,

恍然大悟···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和孩子变得不开心的原因。



爸爸幡然悔悟,

灵机一动,

牵着他去看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



不曾想,

那个苦苦坚守的追梦人

早已不在,

或许他也像其他人一样,

最终屈服于毫无生气的体制。



小家伙失落万分,

扭头要走。



这时候爸爸

却做了一件伟大的事。

他站在“绿洲”上,

声情并茂地拉起了提琴。



丝毫不顾及路人

异样的眼光。



这一举动,

也得到了孩子深深的认可。




故事就这样在平淡中结束。

明天,明天的明天,

这个世界还会照样运转,

父亲会回到现实,

还是继续为自己、为儿子

守住一片蓝色的天?

没人知道。



但就是这样一部平淡又开放结尾短片,在 Daniel Martínez Lara和Rafa Cano Méndez 导演手中,没有一句台词。


却通过人物表情和音乐节奏将“社会如何扼杀人的创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在理解、认识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总在不断犯错。与此同时,孩子既拥有超乎寻常的隐忍能力,每天都在承受父母的错误行为在他们身上造成的影响;又拥有成人所不具备的长久耐心与坚定信念。


从大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从小到大一路丢失了许多天真的东西,快乐的东西,到现在变得焦虑、暴躁、抑郁、不安、眉头紧锁。我们到底遗失了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要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呢?这个无声短片有一个温暖的、光明的尾巴,这或许就是短片导演对全天下父母的美好期许吧!


来源:元培学堂


阅读

上一篇:相爱靠感动,相处靠行动
下一篇:教养子女,有时候“亡羊补牢”胜过“防患未然”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